三千多年前夏朝少康的天空,下起了一場綿綿秋雨,一棵高大的桑樹己經朽空了心,里面收藏了很多很多采集來的果子,已開始腐爛,伴著雨水流出了一種青黃色的液體,于是風中飄過一股香味,這引起了少康的注意,他彎下高大的身軀,用手蘸了一點液體,小心的放在唇邊,用舌尖微微地舔了一下,凝神片刻,有種香甜的味道漫延開來,少康開心極了。經過觀察研究,終于釀成了人類史上第一杯酒,因此后人把少康尊為酒祖,把酒名叫做杜康,那釀酒的地方叫空桑澗,它位于河南伊水流域,現(xiàn)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有了酒,帝王首先用于祭祀神祇,帝王也得以享受,夏桀那酒林肉池就是佐證,導致上演了一幅改朝換代的恢宏畫面?!对娊洝び娘L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酒就這樣伴隨著歷史的煙云,一路走來,到了秦風漢雨的時代,酒逐漸普及了民間,文君當壚,臨街賣酒就說明了這點。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詩“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睆牧硪粋€側面書寫了由酒催生的一曲回腸蕩氣的千古愛情之歌。及至到了三國爭霸,隨著一艘艘戰(zhàn)船開到桐城孔城鎮(zhèn),那造酒工藝酒也跟著在桐城安了家,每到夜晚,古老的集鎮(zhèn)就有了將軍士兵們飲酒的場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道出了他們保衛(wèi)邊疆的豪情和蒼涼的人生際遇。酒和文人更是分不開的,到了唐宋,文人借著酒釋放了身心的束縛,寫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钡鹊?,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頁頁都散發(fā)出酒香。酒顯然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和文人結下了深深的緣分。
我們至此喝的酒絕大部分都是黃酒,白酒的釀造始于宋,因為黃酒釀造耗費糧食,運輸和儲存都不方便,到了康熙乾隆時期,為了節(jié)約糧食,開始利用不怎么適合口味的高粱造酒,于是白酒開始普及開來,逐漸代替了黃酒,桐城孔城的酒家也緊跟形勢,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釀造白酒,人們喜歡叫它老白干,老酒等,至此,桐城老酒就在這里生根發(fā)芽,一般它的酒精度都在六十度左右,已經沒有了黃酒的甜味。遂形成了一種很具地方特色的燒酒---桐城老酒。桐城老酒釀造條件得天獨厚,那萬頃碧波的湖水,就是天然的甘露,水質優(yōu)良,造出的酒暢銷四面八方。以至于戴名世寫下了著名的“一壺先生傳”①《戴名世集》,把一壺先生喝酒的神態(tài)性情描繪得淋漓盡致,我猜想,一壺先生喝的也許就是白酒吧,至于是否是康乾以前的桐城老酒,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新中國建國前夕,桐城老酒遷徙到了城區(qū),就是今天的東作門南側,利用透亮清冽的龍眠河水和稻谷釀造糧食酒,一時間河兩岸到處飄出酒香,要是一陣風來,滿城都是酒香,你會陶醉在這小城,你會情不自禁的找個小酒館,坐下來喝幾口桐城老酒。那時節(jié),酒廠門前買酒的常常排成長隊,有人拿一個或幾個塑料酒桶,也有附近的居民只拿個鹽水瓶,打上一斤老酒,或自飲或招待家中的客人。每逢過年過節(jié),那老酒不夠賣,往往就有人找些關系,企盼能買到桐城老酒,好在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拿出來招待客人。
桐城的七里八鄉(xiāng),幾乎每個自然村莊,都有一家買桐城老酒的小店,一個個大酒壇子上面蓋上紅布,等打酒的人來了,就揭開蓋子,拿個竹制的酒端子,給你打上一斤酒,那些酒端子分半斤二兩一兩幾種,看你需要打多少酒,就拿那個酒端子,要是遇見熟人,就把酒端子裝滿酒快速的倒在買酒人的瓶子里,那樣至少可以多個半兩的酒呢,那打酒的人,就開心的向店家遞上一支香煙,笑瞇瞇地走去。吾鄉(xiāng)人好客,大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性情,每到過年過節(jié),來客人殺豬宰雞的時候,主人好客,殷勤勸酒,客人貪杯,總有人喝醉了,又唱又笑的,也有哭的鬧的,還有碰得鼻青眼腫的,過后都成了笑話,也帶給鄉(xiāng)村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當然,也有酒壯英雄膽的,也有借酒澆愁的,更有婚嫁紅白喜事添加熱鬧氣氛的,當然酒和文人自是有不解之緣,桐城文化冠蓋京華,流傳清朝兩百余年,形成了獨特的桐城派,我想或許也和酒有很大的關系吧,他們喝酒大概也是怡情而已?!斗桨浦h》②,主要是出于珍惜糧食,那時候糧食不像現(xiàn)在這樣充足,很多人連粥都沒有得喝呢,也足見先賢們愛國愛民的情懷。
改革開放以后,老酒廠被改制,那些老員工,老廠長,不愿桐城老酒的品牌就這樣消失了,他們自己組建了一套人馬,在靠大關的山邊,重新釀造起了白酒,如今的桐城老酒,不僅繼承了過去老酒的優(yōu)良配方和工藝,更是發(fā)揚光大,以原先的老酒為依托,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品牌,由單一的濃烈的白酒,發(fā)展到有芝麻香型的白酒等等,品牌種類較多,質量更是上乘,一上市,就供不應求,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
古代文人描寫酒的詩句汗牛充棟,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水調數(shù)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獜埾取短煜勺印?,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晏殊《浣溪沙》,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宋祁《玉樓春》,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嚏艿馈杜R江仙》,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霖》,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钋逭铡堵暵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西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鸥?。這些燦若星河的詩句,都是和酒息息相關的。
今天的桐城人,無論是經濟文化都和祖國一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的桐城人喝了桐城老酒,會寫下更加絢麗的詩句。
桐城老酒是今天桐城一張精美的名片,一道靚麗的風景。風過桐城,酒香飄飄。
附:① 一壺先生傳 (清)戴名世
一壺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許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嘗往來登萊之間,愛勞山山水,輒居數(shù)載去。久之,復來,其蹤跡皆不可得而知也。好飲酒,每行以酒壺自隨,故人稱之曰“一壺先生”。
知之者,飲以酒,留宿其家,間一讀書,唏噓流涕而罷,往往不能竟讀也。與即墨黃生、萊陽李生者善。兩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蚓拖壬?,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對此兩生,每瞠目無語,輒曰:“行酒來,余與生痛飲。”兩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嘗從容叩之,不答。
一日,李生乘馬山行,望見桃花數(shù)十株盛開,臨深溪,一人獨坐樹下。心度之曰:“其一壺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壺飲酒,下馬與先生同飲,醉而別去。先生蹤跡既無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來??滴醵荒?,去即墨久矣,忽又來,居一僧舍。其素所與往來者視之見其容貌憔悴神氣惝恍。問其所自來,不答。每夜中,放聲哭,哭竟夜,閱數(shù)日,竟自縊死。
贊曰:“一壺先生,其殆補鍋匠、雪庵和尚②之流亞歟!吾聞其雖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氣猶壯也。忽悲憤死,一瞑而萬世不視,其故何哉?”李生曰:“先生卒時,年垂七十?!?br/> ② 《方苞禁酒之議》
方望溪奏請嚴禁燒酒一疏,尹博陵嘆為一代名言,孫合河相國力駁其議,并陳燒酒之益,斷不可禁。愚謂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當禁而勢不能除者,此類是也。
酒之為物,有益有損,自古已然,燒酒則興于近代,其始因邊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燒造尤甚,靡費五谷,歷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嚴禁,民間不得復燒涓滴。竊恐小民無知,好飲者比戶皆然,售買極易,逐末之徒,趨利忘害,甘犯禁網,將愈啟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為奸,而終不能絕也。即使嚴刑峻法,連坐鄉(xiāng)鄰,而小民之日飲者,不能因此俱行戒止,勢必群飲黃酒,其為數(shù)必十倍于燒酒。日費十文者,將費百文不止,于百姓日用生計大有所損。且用黃酒者日增,價值亦騰,制造益眾,耗費谷米亦十數(shù)倍于高粱、柿、棗,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燒酒。然則欲禁燒酒,必先禁民飲乃可行,能乎否乎?語云:興一利必有一害。予謂除一害必增數(shù)害,積重難返之勢,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私鹽私參,禁之何嘗不嚴,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噫!治國治民之道,固難與一二書生言也。昔韋處厚議鹽法:強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曉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