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毛片内射视频,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被夫の上司持久侵犯耻辱在线,久青草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您的位置:首頁/文學天地/散文

游名鎮(zhèn)品和順

來源:作者:李道華時間:2016-10-17熱度:0

  和順是一杯濃郁的香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奧妙;

  和順是一壺醇香的美酒,細細嘗才知道其中韻味悠長;

  和順又是一匹黑馬,在2005年央視評選中國十大魅力名鎮(zhèn)之時,一舉拿下萬眾矚目的皇冠。

  和順有太多的謎團,待人去解;和順有太多的故事,讓人去聽;和順有太多的美景,叫人流連忘返。

  和順的一切,令我好奇、興奮,特別是央視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代言和順古鎮(zhèn)的實話反說,精彩演講,電視劇《中國遠征軍》的熱播,勾起我一種強烈的沖動,去云南騰沖和順,去探訪她的神秘所在。

         和順  一個不熟悉的邊關古鎮(zhèn)

  說起和順,抗日戰(zhàn)爭之前,國人沒有幾個知曉它的存在。知道它是在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中緬公路的使用,再加上中國遠征軍滇緬大反攻、收復騰沖縣城等戰(zhàn)役,才使騰沖名揚四海,引起世人的高度關注。

  地理上,和順古鎮(zhèn)地處滇西邊陲,騰沖縣城以西3公里處,依山傍水而建。鄉(xiāng)順著河,河順著鄉(xiāng),所以這里好長時間都被叫做河順。和順改名據(jù)說源于“云涌吉祥,風吹和順”詩句,又傳清朝時被康熙皇帝改了一個字,才叫和順。一位詩人對和順古鎮(zhèn)這樣贊美:“遠山經雨翠重重,疊水聲喧萬樹風。路轉雙橋通勝地,村環(huán)一水似長虹。短堤楊柳含煙綠,隔岸荷花映日紅。行過陂陀回首望,人家盡在畫圖中?!?/p>

  中央電視臺對和順古鎮(zhèn)則是這樣評價:“六百年歷史孕育了極邊古鎮(zhèn),三大板塊文化交匯成絲路明珠。鄉(xiāng)雖小,卻有全國最大的鄉(xiāng)村圖書館;人不多,還有大半居留世界各地。一代哲人故里,翡翠大王家鄉(xiāng)。小橋流水有江南風情,火山溫泉是亞熱風光。更有月臺深巷洗衣亭,粉墻黛瓦,稻浪白鷗,一派和諧順暢。和順,一座滇南小鎮(zhèn),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p>

          和順——明朝的軍屯之鄉(xiāng)

  走進和順,沒有高大的城墻、戰(zhàn)壕和碉樓,只有高大的牌坊,層層疊疊的房屋,蜿蜒曲折的街道。歷史上和順原住民為佤族。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令30萬大軍遠征云南,鎮(zhèn)守云南邊關大將沐英奏請實行衛(wèi)所軍屯制,獲朝廷批準。于是,四川、湖南、江蘇、江西等地的將士為保衛(wèi)邊疆來到和順,寓農于軍,實行“三分差操,七分耕種”,衛(wèi)所軍丁可帶家眷,既隸軍籍,世代職襲,由朝廷分給田地,有事征戰(zhàn),無事種田。此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永樂年間。明代以來,騰沖乃至云南的漢族,不少都是這么來的。

  在戍邊將士中,主要由寸、劉、李、尹、賈、張、楊、釧八大姓組成,以四川重慶府的人為主。在和順古鎮(zhèn)雙虹橋畔,至今還立有一塊明代嘉靖年間的“騰越州陽溫登鄉(xiāng)創(chuàng)新水利碑”作為歷史見證。明朝末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來到這里旅游,稱和順為“河上屯”。

          和順——濃郁的文化之鄉(xiāng)

  和順古鎮(zhèn)為什么能成為一匹黑馬,在上千古鎮(zhèn)評比中勇奪第一,原因如此:它有一所中國獨一無二的鄉(xiāng)村圖書館、一所滇緬抗戰(zhàn)博物館、一位大眾哲學家。

  跨過雙虹橋,穿過一座白色圓拱牌坊,我站在了和順古鎮(zhèn)的廣場上。廣場不大,左邊是沿河新修建的和順小街,右前方一座居高臨下、氣宇軒昂的中式建筑撲入眼簾---和順圖書館。藍底白字的“和順圖書館”大匾高懸于大門正方。

  細看圖書館建筑,讓人感到有些新鮮:大門為飛檐翹角的中式結構,二門卻為三孔圓拱的西式風格,加上中式主體、西式布局的窗戶和主樓,中西建筑文化完美融和。單說二門的大鐵門,就是在英國倫敦專門定制,然后遠渡重洋,經緬甸馬幫托運才運回和順,雖然已經80多年,但鐵門和門鎖至今還在使用,讓人稱奇。

  再讀和順圖書館的歷史,光榮而厚重。前身是清末的“咸新社”和民國初年的“閱書報社”。由中國同盟會員、留日學生寸馥清等,于1905年建成。他們在社中購置新知識書籍,作為公有圖書提供給鄉(xiāng)民借閱,后將報社擴大為圖書館。1928年,正式改名為和順圖書館,10年后又在舊址上建蓋起規(guī)模更大的中西合璧的館舍,即現(xiàn)在的和順圖書館。1988年,和順圖書館被正式納入國家公共圖書館建制。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此完成了它非凡的使命。

  讓人贊嘆的是,和順圖書館從建館開始到1988年,所有運作管理都是靠鄉(xiāng)人、華僑等民間力量支撐。圖書館現(xiàn)有藏書7萬多冊,其中古籍、珍本1萬多冊,館藏書籍、用具都由民眾捐出。圖書館創(chuàng)辦的《和順鄉(xiāng)》雜志至今仍在發(fā)行。中央領導曾多次到圖書館視察,并向圖書館贈送了“中華再造善本”“中華書庫”等書籍。想不到,在中國西南邊陲蠻荒之地的鄉(xiāng)村之中,這個歷經風雨80多年的鄉(xiāng)村圖書館依然健在和持續(xù)發(fā)展,不由讓人刮目相看。圖書館的厚重地位、濃郁的文化氛圍,的確稱得上是中國鄉(xiāng)村第一圖書館。

  除和順圖書館外,一墻之隔的文昌宮,至今還記載著799位歷史上取得過功名的和順人。和順人重視教育,除來自世代流傳下來的儒家思想“幼不學,老何為,如同禽獸;三代人,不讀書,好似牛馬”外,還有一批知識分子的無私奉獻和商賈們的慷慨解囊。明清至民國時期,和順文風盛行,鄉(xiāng)里不僅設有私塾,不少文人秀才還在家中設立義學,創(chuàng)建了明德女子學校、女子高等小學堂、女子師范學校、益群中學,為鄉(xiāng)里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極大地推動了和順的文明與進步,特別是益群中學成為當時的滇西名校。清末和順人就開始出國求學,先后有11人留學日本等國。

  文昌宮旁邊,是2005年7月7日開館的滇緬抗戰(zhàn)博物館??谷諔?zhàn)爭中,這里曾是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司令部舊址,由民間建設、收藏。博物館現(xiàn)收藏有6000多件文物、1000幅老照片,其中39件曾作為中美友誼的見證隨江澤民訪美。博物館通過大量老照片、紀錄片、史實資料、油畫、連環(huán)畫等,和館藏文物一起,真實再現(xiàn)了那段歷史。館中現(xiàn)還保存著一道1米多高的“滇緬抗戰(zhàn)壯士墻”,和一座紀念美軍飛虎隊的雕塑。讓人感到震撼的,則是房檐上掛著的那兩塊“鐵血滇緬”、“歷史見證”的橫匾,一種氣壯山河的感覺油然而生,警示著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不要忘記抗日戰(zhàn)爭那段艱難屈辱的歷史。

  游走在這樣濃郁的文化環(huán)境里,聞著四周散發(fā)出潮濕地濃濃書卷氣味,我仿佛坐在閱覽室里,手捧一本書正在靜靜地讀著,似乎感到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和順人.

  和順古鎮(zhèn)還有一位大眾哲學家艾思奇。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坐一輛觀光車,過元龍閣龍?zhí)?,上一道斜坡,我又來到艾思奇故居紀念館。

  紀念館是一棟典型的中西合璧老宅子,由艾思奇父親李曰垓所建。走進院門,一個修剪得整齊漂亮的大花園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艾思奇塑像站在花園中,用他那雙深邃的眼睛注視著前方。在他身后,是紀念館正門??邕M大門,一道十分醒目的屏風迎面撲來,屏風上鐫刻著毛澤東主席對艾思奇的高度評價“學者、戰(zhàn)士、忠誠的人”.紀念館里陳列著艾思奇發(fā)表過的文章書籍,用過的東西和文具圖片,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共產主義戰(zhàn)士光輝戰(zhàn)斗的一生.

  艾思奇本名叫李生萱。1932年到上海《申報》流通圖書館工作,在此期間,他寫出并出版了《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等許多哲學著作?!洞蟊娬軐W》曾引起全國轟動,幾十年間出版50多版,1979年再次出版發(fā)行,堪稱奇書。當時遠在延安的毛澤東就對《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愛不釋手,認真閱讀抄錄,并指定為抗大教材。

          和順——建筑史上的奇葩

  走進和順,我總感到和順與其他古鎮(zhèn)不同,有的地方像江南水鄉(xiāng),如民宅、洗衣亭;有的地方又如同西部村落,街巷順山勢蜿蜒而建,像貴州西江苗寨。令人想不到的是,走遍整個和順,這個有名的僑鄉(xiāng)卻看不到一棟豪宅深院。但和順的建筑頗有特色,由于移民來自四面八方,人們就把各自家鄉(xiāng)的建筑風格在這里重新展現(xiàn)出來。幾百棟民居建筑融合了中國徽派、江南民居、南亞、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中式民居用西式窗戶,四合院里裝飾用英國鐵藝,各種文化相互融合別具風格。房子的建筑基腳多用火山石,上用楠木等制作,不上油漆,保持木材本來特色。和順的街道建設也別具一格,民居群落圍繞小河順山勢而建不占良田。符合“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中國風水理念。修的路是燈芯路,是“走夷方”的男人們出錢用火山石修的。座座民居順巷而建,許多民居自然形成了“彎樓子”建筑形態(tài)。在建筑選址上,許多民居也順其自然,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基本建筑格局,門頭朝向也變化豐富,不拘一格。

  最有特色的還是洗衣亭,全國獨有。三合河沿岸共有7座洗衣亭,如一串珠鏈散落在河邊。洗衣亭建蓋時間不一,造型也不一,均由在外闖蕩的和順華僑出錢建蓋,為的是讓女人們在洗衣時免受日曬雨淋,被人們稱為愛妻號洗衣亭。陽光下,一個青年女子正端著一盆衣物在洗衣亭里洗著衣物,懶懶的陽光透過河邊的樹葉,把散亂的金線灑在她的身上,仿若一幅仙女浣紗圖……

           和順  與其他古鎮(zhèn)不一樣的地方

  歷史上,和順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孫中山先生有句名言:“道路著,文明之母,財富之脈也。”中國的絲綢之路分為北方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騰沖就處在西南絲綢之路上。常年行走不斷的大馬幫,又為騰沖帶來了經濟上的持續(xù)繁榮。據(jù)說清末民初,每天就有1萬多匹騾馬,30多個國家的貨物在絲綢之路上流動。和順彎樓子人家在緬甸八莫開有一個馬店,一天就能安置3000匹馬和幾百號趕馬人的食宿。

  西漢時期,騰沖就是遠近聞名的“乘象國”。1899年,英國在騰沖設立領事館,1902年清政府設立騰越海關,后云南省政府在此設立騰越道、第一殖邊督辦,使騰沖成為云南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流傳著一首民謠叫“金騰沖、銀思茅,琥珀牌坊玉石橋”,就是對騰沖的真實寫照。

  由于地處邊疆,和緬甸相鄰,和順人早就走出國門,在外闖蕩起來。在和順,只要是成年男人,不走夷方,不敢出去闖蕩,就會被人看不起。這里普遍流傳著“割馬草老爺”和“秀才帽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和順男人走夷方。走夷方是和順人的生存方式,是和順人財富積累之源。敢走夷方,也源自和順人的精神傳統(tǒng)?!蛾枩仨庑∫芬粫褪呛晚樔俗咭姆降慕涷灴偨Y,“窮走夷方急走廠”也成就了和順人的富庶。

  和順人特別愛國。和順的經商大戶基本上都遵從孔孟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主張,富裕后就在家鄉(xiāng)修橋補路、辦教育建圖書館,扶危濟貧,多做善事。同時,他們和內地商家又有所不同,受西方思想影響,他們還以天下為己任,與時代同步,成為新一代儒商。如和順巨商寸如東支援孫中山辛亥革命,在緬甸組織華僑捐款給同盟會,又出巨資支援騰越起義、云南九重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孫中山曾給予他“華僑領袖,民族光輝”的評價。保山巨商梁金山,1931年出巨資修建了中國最早的鋼索吊橋怒江惠通橋,打通了“中國抗戰(zhàn)的輸血管”滇緬公路?!拔鞫泵闵烫柨箲?zhàn)時期捐飛機一架,國幣200萬,又為中國遠征軍反攻騰沖提供了大量的大米豬肉和各種生活用品。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zhàn)爭,再到抗美援朝,商人們與國家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些光榮歷史自然是其他古鎮(zhèn)所不具有的。

            和順——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的巧妙融合

  和順的自然之美是老天做成的,不可否定。和順雖地處西南偏遠邊陲,但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確是人們想象中的一塊風水寶地。然而,人文之美,在這里卻更加突出。和順的民俗民風源于中原,卻又受邊地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南亞文化的影響,幾者相交長期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邊地特色。

  站在古鎮(zhèn)邊上,放眼望去,是那修建精美、氣勢恢宏,建立在荷塘邊上的石牌坊、石拱橋,沿山勢修建的一層層各式各樣的古民居、古建筑、古街道。而大片的稻田、開滿荷花的池塘,還有藍天下那青青的山巒,三合河水從古鎮(zhèn)前緩緩流過,又如同一串項鏈把一個個美景聯(lián)起來,形成一幅自然美麗的圖畫.

  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和順的人文之美。和順小巷,一邊依山,一邊臨河,長不過100多米,但街中卻匯集了和順古鎮(zhèn)的文化特色。

  走進小巷,一排代表和順八大家族的姓名旗正迎風招展,向我顯示著他們的榮耀與地位。沿街道往前走,街邊一群馬幫雕塑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眼球,古代造紙坊、玉器作坊、古商鋪、古茶館、古民居、古戲臺一個個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真有些應接不暇。最讓我驚奇地是一把巨大的算盤,橫臥在一家商鋪的柜臺下,看了不免叫絕。

  而建于巷中的騰越張松林總兵府更引人關注,體現(xiàn)出和順在邊陲之地的重要。一顆高大的榕樹長在臨河邊上,樹上掛滿許多紅色的吉祥布條,樹下立著一塊石碑,人們親切的叫她“許愿樹”。一個大嫂,頭戴斗笠,坐在一家商鋪門前,擺一張長長的木板桌,上面擺放著自制的卷煙。大嫂手中一邊卷煙,一邊關注著來往的游人。

  最有趣的還是和順古鎮(zhèn)上的賭石和玉器。賣賭石商店遍布于和順古鎮(zhèn)的大街小巷,各家民居之中。大大小小的賭石擺放在商店最顯眼處,吸引著游客的好奇心。只要有興趣,你走進去,敢賭一把,或許有驚喜。也許是嘆息。賣玉石手鐲是和順的另一大特色。在騰沖,在和順,不論你走到哪里,商店里見得最多的除了賭石,就是玉石手鐲。游客買得最多的,也是玉石手鐲。離開騰沖時,我也難敵誘惑,買了幾只玉石手鐲。賭石和玉器已經成為騰沖乃至和順商業(yè)發(fā)展的一大支柱產業(yè)。難怪有人戲稱,到騰沖不買賭石或玉器,就沒有真正來過騰沖.

  和順,的確是一杯濃郁的香茶,只有慢慢品才能品出其間的醇厚與甘甜。和順,更是一壺醇香的美酒,只有細細嘗才能回味其中的韻味悠長。和順,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在這里演繹的如此完美,如此和諧,難怪令許多游人難以忘懷。細品和順,我從心底里感到了她的無窮魅力,令我品嘗不夠,再次心馳神往。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