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港老街過去的景致,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無從看到了,我站在老街的水泥路上,老街的輪廓依稀沒有變,三丈多寬的街道多少透出了一點歷史的氣息,那些樓房都是過去青磚板墻的平房改建,只是老街亮堂了,道路平坦了,樓房高了。那些歷史的故事就留在了老街的某一角落,留在人們的記憶里,只有風(fēng)起了,它才會飄出些許的陳舊氣息。
對老街我始終是陌生的,然而記憶卻是深刻的。在兒時,我到過兩次老街,第一次是一九六八年的初夏,我才8歲,高燒四十度的我被父母急匆匆地抬到了雙港老街的一家醫(yī)院,醫(yī)院是什么樣子呢,我自然是不知道的。醫(yī)生說,這個孩子快不行了,肺部全部燒沒了,你還是抬回家去吧。絕望的父母又咬牙走了7、8里路,把我抬到了新渡醫(yī)院,醫(yī)生檢查后說,沒有關(guān)系,只是高燒燒成了肺炎,吊水退燒消炎就好了,就這樣我又撿回了一條小命。第二次到雙港老街,是1972年的年底,快過年了,父親帶我到澡堂里洗澡,這是難得的事,澡堂里有三四個大池子,鍋爐邊一個小池子里是高溫的水,不能下去洗澡的,父親告訴我,要是人掉進去,就燙傷了。洗澡的整個過程,我泡在水中,池子中的人很多,我雙眼就看著那煙氣繚繞的小池子。僅有的兩次到老街,留給我的都是些模糊的記憶。
直到我上了天城中學(xué),才和老街有了不多不少的接觸。老街在北宋時期就該有雛形了,因為那時候桐城歷史記載就設(shè)有雙港鎮(zhèn),老街的歷史也許更早些吧。我的一位謝姓朋友告訴我,他們家就是明朝時期由宣城遷徙到雙港老街的,家譜上記載了雙港妲己臺的傳說,描寫了雙港的地貌和風(fēng)土人情,還有很多詩歌記錄其上,謝家本就是大家族,人才輩出,看這家譜就和別人家的不一樣。
老街的地勢是西高東低,路面鋪的是麻石條,凹凸不平,有些平仄的韻味,要是下雨天,那雨水就順著麻石條,由西向東流淌,把路面沖洗得干干凈凈。300多米長的老街,屋子大多數(shù)都是木板門,千百年來,它肯定發(fā)生過許多故事,那些故事,也許只有老街的人才知道,留在老街人和老街有關(guān)人的記憶中。
今年初夏,我有緣再次來到老街,看到糧站邊一戶人家,門前一口水井,一位長相清秀的女人正在井里汲水洗衣,我順便問這就是老街嗎?她告訴我這是老街的西頭,也是上街頭,你向下走,就是整個老街了,我說老街變了,和過去不一樣啊,她說這我就不知道了,我從嫁到這里,老街就是這樣。是的,歲月悄悄地改變了一切,當(dāng)你驀然回首的時候,已經(jīng)是滄海桑田。
我從上街頭食品站開始,慢慢的走在柏油路上,那時這里是石子路。我在尋找老街過去的影子,在尋找老街古老的韻味,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老街還帶有濃厚的鄉(xiāng)村氣息,那些墻壁陳舊。供銷社的東邊是雙鋪公社革命委員的機關(guān),廣播站的大喇叭豎在高高的樹枝上,在這里,我第一次看到高高的天線,看到黑白電視機,電視機里都是些雪花點,很少有清晰的畫面。接著就是當(dāng)年照相館和文化站的位置,那照相館的師傅姓畢,照相的技術(shù)很好,我們天城中學(xué)的學(xué)生都喜歡到他那里照相,說來非常巧合,我在城里成家的時候,又見到了老畢師傅,原來他家就和我妻子的娘家隔壁呢。照相館的隔壁是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雙港支行,它的西北就是現(xiàn)在的雙港糧站。我的一位潘叔叔就在銀行工作,曾經(jīng)錯付給客戶100元而到處詢問未果,只是他老人家已經(jīng)作古多年了。記得這附近好像還有個郵電所,我跟隨父母來此給外公外婆寄過東西。到了這里,就開始走向下街頭了,下街頭都是麻石條路。銀行隔壁的扎花廠和碾米廠,我的記憶已經(jīng)很模糊,只記得廠的對面是小豬集,小豬集上面搭建了一個簡易的棚子,方便人們交易,記得是逢雙趕集,我的三姑爺還是販牛的經(jīng)紀人,只要趕集他就早早來到小豬集上磨蹭個半天。小豬集里雞鴨都有買賣的,牛屎豬尿到處都是,氣味難聞。
趕集的時候,沿街擺著各種農(nóng)場品,斑竹、蔑籮、簸箕、繩索等等,看得你眼花繚亂。我在這里賣過一次竹子。再向下街頭走去,就是民兵指揮部、飯店、澡堂,澡堂那就是我唯一一次到這個澡堂洗澡的地方,過去澡堂的位置我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它的痕跡了。澡堂的隔壁就是搬運站,那時都是板車拉東西,什么磚呀,柴草都靠板車運輸。搬運站的對面就是窯貨店,缸罐缽子壇盡收其中,都用稻草捆扎好了。搬運站的隔壁就是合作商店,商店里幾乎什么都有,從布匹、油、鹽、醬、醋,從手帕、頭繩、蛤蟆油、到煤油燈,從香煙、到糧食、到地瓜干酒,在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也算是物品豐富了,它承載了老街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供給功能,我在這里曾用2分錢買過一個柿子,只是不知道那賣柿子的人如今在哪里?
我走得有些累了,前面還有什么呢?老街還能換起我什么樣的記憶?面對著陌生的樓房陌生的人,我感到有些茫然了,仿佛自己就是老街的看客,老街和我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然而老街的氣息就像影子一樣揮之不去,你走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
那不是過去公社醫(yī)院的地方嗎?對面不是印刷廠和理發(fā)店嗎?我只能從地理位置上判斷當(dāng)年的店鋪了,快到老街的盡頭了,接著就是一片農(nóng)田,農(nóng)田的東邊,那里原來是區(qū)公所嗎?還有雙鋪初中,好像這里有條路連接著新練馬路,這里集中了機械廠鐵木社和鐵匠鋪。我看過打鐵,那錘子砸在鐵塊上,火星四濺,鐵塊按照打鐵師傅的意愿,變成需要各種模樣。而鐵木社里都是鐮刀斧子鋤頭等各式各樣的農(nóng)具,每到播種和收割莊家的時候,這里照例也是一番熱鬧情景。
我只是老街的過客,對老街很多有趣的人和事,都無從知道,老街比我描述的要生動有趣得多,就讓這些故事封存在老街的光陰里吧,這些故事,或許會在某個時光的節(jié)點遇到有緣人。
半個世紀過去了,我走在老街,而今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而老街正年輕。
上一篇: 此去,守望經(jīng)年
下一篇: 杏里的“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