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回聲
——《來自兵馬俑的吶喊(3)》
(文)寂寞駝鈴
我看見,一座孤城兀立于邊塞
在暴戾的春寒里,顫巍巍地抖
羌笛怨柳,是故鄉(xiāng)的曲子
軍卒在熱淚里,用這填著饑餓
他們借一桿長槍的支撐
站在將軍的大帳外
大約在用昨天的耳朵
傾聽這來自故園的聲響
春風尚遠,歸期如夢
無力的羌笛,發(fā)出的悲鳴
被凍死在這生鐵一樣的暗夜里
一根白發(fā),幾多相思淚啊
狂飲不醉,滿身的傷痕
就像是滿地的爆竹碎片
演繹著死的故事和生的悲劇
走下朝廷懸浮的階梯
吟一路,好山好水
一直走近玉門關的皓月
雪,已把青山帶走
只有憂郁在內(nèi)心深處瘋長
在雨淚沾襟時野望
內(nèi)心憂郁的芽尖
已經(jīng)盛開成沉痛的雪花
隱者已捧出一壺好酒
用萬古的溪流,釀出如火的酒力
就是漂泊者暗夜的燈盞
除了燈盞和心靈
你走過比道路還要漫長的一夜
秋天的風里,閃爍著些許溫存
邊塞已經(jīng)是另一種風景
一杯新釀的馬奶酒
已懷有祁連山的重量
磅礴的酒力,像浩瀚的沙海
沉默的聲音,仍然嘹亮
蒼白的落日,忍痛摔下荒原
野風凝滯,挾持著厚重的冷
繁星,在坑坑洼洼的云朵間穿行
在遠離沙場的寧靜之夜
我依然,能聽到他們的對話
游人,在古老的故事里折騰
殘缺的龍旗和斑駁的血
都是陶俑的碎片
【編者按】縱觀中國歷史,萬里長城和秦王墓的兵馬俑,不得不說是這位帝王為中華民族留下的兩件紀念品。創(chuàng)造這兩件驚世之作,內(nèi)中包含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淚史。作者此篇是寫來自兵馬俑的吶喊,兵馬俑是沒有生命的,所謂馬俑的吶喊是作者通過想象,創(chuàng)作一個鮮活的意境,讓兵馬俑從歷史的塵埃中復活。作者首先設計一個情境:邊塞孤城,春寒料峭,羌笛聲里,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荒涼滄桑的背景,烘托著邊塞軍士們的苦難。軍卒在熱淚里,用故鄉(xiāng)的曲子吹奏出的幽怨填著饑餓,可見他們思鄉(xiāng)之切。他們借一桿長槍的支撐,站在將軍的大帳外。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古來沙場幾人回,思鄉(xiāng)斷腸,歸期如夢。緊接著作者在第二部分拉開場景,把鏡頭推送到來路。一句“走下朝廷懸浮的階梯”寫得極其微妙。他們從帝王的偉業(yè)走向玉門關外,走向憂郁和荒涼。在塞外凜冽的北風里,就著雪花豪飲一壺老酒,這一飲就是一個漫長的恒古。第三部分鏡頭重新拉回到塞外,塞外此時已是另一番景象:秋天的風里,閃爍著些許溫存;一杯新釀的馬奶酒已懷有祁連山的重量,染上了浩瀚沙海的痕。站在歷史的殘垣斷壁,聆聽來自遠古的回聲。詩歌布局大氣磅礴,語言精致凝練,視角新,內(nèi)蘊豐厚。傾情推薦共賞。【編輯:楊花】
上一篇: 在你的名字里種一片春
下一篇: 黑暗中行走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