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糧年代的石碾子
來源:作者:熊志忠時間:2014-01-22熱度:0次
粗糧年代的石碾子
記事那天起,村西那盤石碾子總是“吱呀呀、吱呀呀”不知疲倦地轉著,從早到晚,很少歇過。在這沉重的“吱呀呀、吱呀呀”的轉動聲中,轉走了春夏秋冬,也把無數(shù)日子碾進了歲月深處。
當年貧窮落后的家鄉(xiāng),沒有專門的糧食加工廠,糧食只能進行粗加工,村民一年四季都吃粗糧。
家鄉(xiāng)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村民從生產(chǎn)隊分得的口糧是未經(jīng)加工的稻谷,作為食物還得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村里的那盤石碾子便承擔起了這繁重而艱巨的任務。
石碾子就安置在村莊的最西端,露天放著,沒有碾房,那個年代農(nóng)村都很窮,要蓋一個碾房沒這個經(jīng)濟條件。碾米的地方之所以選在村莊的最西端,一是西端處于村莊的下風口,符合當?shù)仫L俗;二是村莊的最西端較為偏僻,可以避開雞、鴨等家禽,當年糧食十分短缺,每粒糧食彌足珍貴。
老家的石碾子較之北方的石碾子結構更為復雜,由碾臺、碾盤、碾槽、碾子芯,以及木制的碾架等組成。碾臺呈圓形,直徑在4到5米之間,由石板鋪就。碾盤由上好的整塊石料打磨而成,其中不可有絲毫的裂痕。外形為正圓形,中心有方孔,整體類似于古時的銅錢,外圓內(nèi)方。碾盤的周邊較薄,打磨得十分光滑,便于在碾槽中滾動。
碾槽直接鋪設在地上,形成一個360度的圓形軌槽,是由若干段長短不等的圓弧形石槽拼接而成。若干段長短不等的圓弧形石槽,要拼接成一個360度的正圓,糟內(nèi)壁的銜接要分毫不差,角度的對接要恰到好處。在當時能做到這么高的標準,可見打制這些石槽的石匠的技藝之高超。在碾槽的正中心有一個碾子芯,它也是由石料打制,為正方形,中間有方孔,頗為厚重,裝在它上面的是一個固定的硬木底軸,這個底軸的上端才是圓的。在它上面還有一個硬木的底端中空的轉軸套著,這個轉軸與碾架相連。碾架又與碾盤相連,并保證碾盤能牢牢地豎立在碾槽上。碾架上裝有兩個碾盤,一來便于保持平衡;二來也提高了效能。
老家都是用牛來拉碾,碾米時會將牛套在碾盤外側延長的碾架上,牛沿著碾槽外側拉動碾盤,隨著牛的拉動碾盤在碾槽上緩緩地轉動,人們將谷物成一定厚度均勻地鋪在槽內(nèi),隨著碾盤的碾壓、谷物之間的摩擦,外殼隨之脫落。碰到不聽使喚的牛,會將牛的眼睛蒙塊黑布,這樣牛會以為自己是在趕路,圍著碾臺走了一圈又一圈,碾盤慢慢地轉動,碾出了金燦燦、黃澄澄的大米來。石碾子碾出的大米,低炭、環(huán)保,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富含營養(yǎng)的米胚和米膜,去除了糙米中難以吸收的質(zhì)酸鹽和粗纖維,營養(yǎng)更易吸收。
村里只一盤石碾子,全村子二百來人,碾少人多,碾米大家都得挨號排隊,不管是牛牯家,還是生根家,不問姓名,不分大小、貧富,大家排隊輪著來,井然有序。那時雖窮,但村民都很純樸,人心不浮,很守規(guī)矩,不會起爭執(zhí)。排隊時只要問清前面是誰,打聲招呼,就像現(xiàn)在進服務大廳一樣,只要取個號就算排上了隊,輪到自己時會有人叫號,沒有人會挨號加楔,碰到誰家有個急還會主動讓號。排到前幾位的會事先用籮筐裝好谷子,存放在石碾子旁,無需留人看守,也不怕丟了,大家都這么做。
在農(nóng)忙時節(jié),為不誤農(nóng)時,勤勞的鄉(xiāng)親們碾米大都在凌晨或晚上,點上一盞昏黃的馬燈,伴著靜靜的月光,趕天亮或睡覺前就將大米碾出來了。人口少的人家,碾一次米能吃個一、二個月的,家里有五、六口人的,一般半月就得碾一次米。
村里的石碾永遠都是干干凈凈的,連點粉塵都沒有。老實巴交的鄉(xiāng)親們雖不會講大道理,卻很會講良心,自己用碾的時候干干凈凈,自己用完了也要讓碾干干凈凈留給后面的人,無人監(jiān)督,大家全憑自覺。
村里那盤石碾子見證了一段艱苦歲月,也釀就了純樸的民風。那堅硬筆直的碾杠,那內(nèi)方外圓的碾子盤,是我人生品行的最初塑造者;那“吱呀吱呀”推碾聲,是我終生難忘的鄉(xiāng)村音樂。石碾子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不知道珍藏了多少人的純樸和善良,記載下多少饑餓與艱辛,編織出多少童年的新奇和夢想。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