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未央
來源:作者:陶復元時間:2014-04-16熱度:0次
讓我知曉未央,是因為阿房宮,最早是從閱讀司馬遷的那部曠世名著《史記》開始的,那時的未央是西漢的咸陽組成部分,在《史記》里面所提阿房宮就有18次余,后來閱讀杜牧《阿房宮賦》那段有名的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記載:“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就格外讓人們關(guān)注,通過考古證明,阿房宮來不及造,秦皇朝就滅亡了,阿房宮充其量是土胚子,項羽其實燒的是旁邊的咸陽宮。項羽背了千年火燒阿房宮的黑名,到今天可以洗刷清白了。
在中國的文明史進程中,當華夏第一縷文明曙光升起在甘肅天水,沿渭河之水南遷到長安,這里先后停留了包括周秦漢隋唐在內(nèi)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曾經(jīng)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
特別是漢唐盛世在中國古代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的未央,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
從未央宮西行,是長安城重要的門戶的章城門也叫光華門也叫便門,漢武帝時在章城門外的渭河橋上修建的便橋。由于在章城門外并列布置著三座通往城外大橋,故時人變稱此地為“三橋”。此橋在古代是親朋好友多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楊柳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話別淚襟之地。在這里張騫躍馬踏上聯(lián)合大月破冰之旅,兩次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由此可見三橋是經(jīng)貿(mào)之橋,和平之橋,友誼之橋,是絲綢之路真正的起點。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唐玄宗攜楊貴妃等從大明宮入禁苑出此門過便橋倉皇逃離長安后橋被毀,三橋坍塌了,沒有躲過紅顏渦水那一咒語的楊玉環(huán)也香殞于馬嵬坡上,從此三橋只存在于人們情感、心理、思想深處的一座心靈、意識、觀念之橋 。永遠塵封于歷史記憶中。
對于大明宮的認識是從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開始的,她身邊的重臣謀士之一著名女政治家上官婉兒尤其讓我欣賞。不得不佩服上官婉兒身處權(quán)力的漩渦中心,能夠玩弄權(quán)力于股掌之中。同時上官婉兒對于唐代文化文學的發(fā)展貢獻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設(shè)立修文館,廣召當朝詞學之臣,大力開展文化活動。婉兒在這期間主持風雅,與學士爭務(wù)華藻,寫詩賽詩,對文人提拔獎掖。近代文藝理論家謝無量稱“婉兒承其祖,與諸學士爭務(wù)華藻,沈、宋應制之作多經(jīng)婉兒評定,當時以此相慕,遂成風俗,故律詩之成,上官祖孫功尤多也” 。
此外,上官婉兒還在開拓唐代園林山水詩的題材方面多有貢獻,如《游長寧公主流杯池》,突破了以往寫景狀物的宮廷詩歌形式,寓情于景,卻更具有自然山水味。清代文人陸昶在《歷朝名媛詩詞》中稱贊道“昭容才思鮮艷,筆氣舒爽,有名士之風”。
大明宮是盛世唐朝的皇權(quán)象征,是至高無尚榮譽的體現(xiàn),時光用興盛與衰敗、興起與覆滅來解釋大明宮,來解釋大唐王朝。所有這些,在今天都已悄然煙灰飛滅,埋進歷史的土囊之中。讓我們憑吊。
在今天回望未央大明宮遺址公園,是我們對那段歷史,那些人、那些事件的刻骨銘記,
對未央來說,昨天已成過去,明天還沒有到來;我們無法把昨天請將回來,明天也不能提前擁有。我們可以把握的只有今天。但是,我們注定要活在今天,夢在明天,死在昨天。所以昨天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我們只有知道了昨天,懂得了明天,才可能知道今天是什么。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