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身萬里揮筆千秋——赴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第三屆創(chuàng)作研討班有感
來源:作者:趙欣如意時間:2014-08-14熱度:0次
趕赴,一場文學盛會
接到研討班的參會通知,我并未料到它的含金量,以為不過是往常走馬觀花的專家講座或不費腦力的形式交流。而這次的研討班確是一座巨大的寶藏,在4天的專心挖掘和欣喜收獲之后,仍感到意猶未盡,不舍歸去。
為地質勘探隊寫過十年新聞消息的我,從未能與如此多的文學名家促膝長談——中國國土資源作協(xié)主席陳國棟老師從細處著筆,把典型人物塑造成無畏的胸膛與勇敢的心,那些飽滿的靈魂里無不閃爍著生命的智慧和質樸的氣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炳銀先生專業(yè)點撥,以“旁觀者清”的視角閱文無數(shù),將幾十年研究成果淋漓傾吐,報告文學不再遙不可及;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副主任陳玉福以己為源,還原“1號作家”的艱辛成功之路,把感恩、信念、奮斗與夢想調成一劑靈丹妙藥,點亮了平凡生活里許多敢于挑戰(zhàn)的心;中國作協(xié)會員、山東省煤田地質局黨委副書記高洪雷大氣揮灑,從書卷中讀生活,從創(chuàng)新中寫夢想,帶領大家踏上報告文學之路;國家一級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春雷侃侃而談,從源頭至現(xiàn)狀,從隱患至前景,鋪展了短篇報告文學的前世今生;而另一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趙瑜則娓娓道來,從社會視角解讀報告文學之本,用人文關懷回答筆桿之責,哲思明理交匯處,學員們也暢所欲言。
我被深深吸引,正如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而我聽此亦不忍離座,更是第一次學會了在那些流淌的思想里尋找文學的金沙,如獲至寶。這些名家導師不只是送我們一座金礦,而是把那股熱血注入我們的胸膛,責任和力量瞬間流遍全身,夢想隨著癢癢的心一起跳動。慶幸我趕上了這場文學盛會,而接下來的日子里,我會一直在路上。
傾聽,大地追夢之歌
人應當有素面朝天的勇氣,更應有返璞歸真的毅力。退去浮華與躁動的手,才能握得住最有力的筆桿。而一切驕傲、榮耀與光環(huán),都會在大地面前黯然失色。卸下自我偽裝的面具與自我保護的鎧甲,趕去充滿秘密與真相的地方,飛到需要記錄與書寫的時空,從此只與文學相伴。瞧這些聞名全國的文學大家,無一擺著名作家的架子,反而在文學面前難掩內心的炙熱與深愛,令我也不禁對報告文學一往情深。同時,他們也用行動說明:赤足踏出的路最遠,親眼見證的事最真,用心創(chuàng)作的文字最具感染力。人本應在躬身力行后才感到安心,當身心與土地沒有距離,文字便發(fā)自肺腑,擁有天然的傳播力。
探求真實是人的天性。李春雷老師說:“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生命?!眻蟾嫖膶W不同于新聞或小說,其真實的尺度停留在難以拿捏又近乎完美的境界。這樣的文體為文學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廣闊的空間,在真相中有情趣,在意境中有真實,語言既有文學性又有可信度。而要達到趙瑜先生所說“腹中知全部,只道八九分”的分寸以及“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標準,需要經(jīng)過反復練習和經(jīng)驗積累。在真實性的挑戰(zhàn)面前,危險與考驗也常常跟隨。陳玉福老師用親身經(jīng)歷講述的犧牲和奉獻精神令人動容。收集素材、還原真相的道路即使再坎坷,也值得我們風雨兼程,因為它將賜予我們敏銳的雙眸和驕傲的筆桿。達到這樣的真實,自然“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們不需要四處尋找奇跡,真實就是最美的奇跡。
不管是魯迅文學獎得主還是作協(xié)主席,他們的寫作之路都是從做文學夢開始的。正如陳玉福老師所說,“夢想是信念,信念是精神、是力量、是加油站。”夢想注入文學基石的縫隙,形成一道堅固的墻,支撐我們不懈前進而永不后退。當我們陷入失敗的陰影,夢想使筆尖的墨水絕不干枯,因為這是生活的動力,希望的縮影。以夢為筆,我們的文學之路才能一路瀟灑一路歌。
歸心,萬里才當千秋
越讀越愛。越寫越愛。越收獲越愛。
作為一名寫作人,自然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重視練筆與不斷思考?!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是靈感匱乏時的面包,也是文學生長中的養(yǎng)料。讀書要孜孜不倦,才能懂字字珠璣。同時,生活中充滿了靈感與素材,而一時倦怠就有可能錯失一篇美文誕生的時機。寫文章就是在寫生活,因而豐富的閱歷才能使筆者文思泉涌,言之鑿鑿;反復的練習才能使作家信手拈來,下筆成章。當然,創(chuàng)作要有“創(chuàng)”才有“作”。在堅實的讀寫基礎上,創(chuàng)新是賦予文章無限魅力之所在。越是有意識的創(chuàng)新,才越有收獲,而收獲后又會有新的創(chuàng)新,如此循環(huán)推進以達到創(chuàng)作的廣度和深度。
如果說值得女人炫耀的是容顏,那么真正讓她充滿魅力的一定是內在修養(yǎng)。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弊x書寫作改變的何止是容顏,它會隨書香氣被人吸入肺腑,從鉛字墨香變?yōu)闈撛跉赓|。這種由內而外散發(fā)的詩書氣,經(jīng)得起品味,抵得過年華。同時,讀書寫作應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這是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世界的表達,是精神成長的內在需要。
說來說去,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鍵還在于“心”。泰戈爾曾經(jīng)寫道:“想要真正地走回自己的內心,然而這段距離最為漫長?!睂懽鞅闶腔貧w本心的一條捷徑:只寫自己確定的事實,只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只有筆者十分用心,讀者才會一見傾心。再者,寫作是要求我們站在自己堆成的山峰上看世界,好的作家要將自己的筆頭與社會的命運緊密相連。陳玉福老師說:“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帶有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歷史使命、深刻啟迪的文章才是時代的文學,才會代代流芳。
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千年陳釀,耐得住反復品味,經(jīng)得起世人評判,流傳百世而余香愈濃,層層沉淀而樹為經(jīng)典。報告文學既融會了生活、社會和時代的精華,也承載著人民的選擇與歷史的重擔,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中演繹著獨領風騷的滄桑。同樣,報告文學名家們的成功之路也充滿了只有他們才懂的困難與艱辛,這是不惜萬里才能留傳千秋的最好證明,值得我們捧書拜讀和不斷學習。
傾身躬行,萬里風雨無阻,揮筆之間,留得千秋不滅。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