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記憶
來源:作者:梁慧蕓時間:2015-01-13熱度:0次
故鄉(xiāng)的記憶
我出生的村子叫沙子嶺,又名細屋梁家。村子依山而建,一條馬路穿行而過,路的另一邊是一口水塘和田地。村子里只有七八戶人家,沒出五服,相當于一大家人。村子的后邊是一座山,屋前屋后都是竹林環(huán)繞,空氣清新,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也許是因為曾爺爺輩、爺爺輩忠厚、善良,村子里民風淳樸,長輩們都勤勞耕作,沒有好逸惡勞之徒。另一個特點是小小的村子里出了不少的大學生,甚至博士。常有外村子的人羨慕地說要搬遷到細屋梁家來,因為這個村子風水好,盡出大學生。
路的記憶
我小的時候,父親在外工作,長年不在家,媽媽每天早早地就到田地里勞作。還記得上小學時,有時早上起晚了,生怕遲到,那可是一件難受的事,要被老師罰站到教室最前面。所以晚起后,胡亂一洗,在路上拼命地跑。那時的路還不是如今的水泥路,是土路,晴天時路上的石子硌腳,硌得生疼生疼;雨天時,泥濘滿地,異常難行,摔跤是經常的 事。兒時最深刻的記憶竟是難行的路,以致參加工作后我也習慣性地早起,生怕路難走而遲到!九十年代,前面的村子(叫龍?zhí)链澹┩诔隽嗣禾浚麄兇宄鲂斜仨毜媒涍^我們的村子,為了方便把煤運出去,煤老板出資修了路,也就是將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鋪上石子,再鋪上一層細細的煤屑,這樣即使下雨天也不會影響運煤的車輛進出了。我們村也因此沾了光,總算是平路而且沒了泥濘。二00八年新農村建設,村子的路修成水泥路,我們從此告別了泥濘時代。
勞作的記憶
因我是家中的老大,除了上學外,要帶好妹妹弟弟,寒暑假還要幫媽媽干農活。當時村子里都種一種叫做苧麻的經濟作物(現在因為價格不好而不種了),在地里由大人收回來后,要用一種特殊的機子脫皮,而小小的我們就是參與這項工作的“主力軍”。那時姑姑們還沒有出嫁,暑假里,我們都聚在一起,將打麻機放在樹蔭下,開始一天的“工作”。聽收音機是最主要的娛樂了,姑姑們帶著我們邊干活,邊一起聽收音機。從“小喇叭”等等有趣的節(jié)目開始,還有流行歌曲,還有每天中午時分的長篇小說等等。尤其是那個長篇小說欄目,中午才開播,等得要死才等來,一邊干活,一邊豎到耳朵聽,生怕漏了一個字,而往往聽到最精彩處,卻是“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梢哉f我的勞作記憶竟是收聽廣播的記憶,記憶最深刻的有“玉嬌龍和羅小虎”、 “紅頂商人胡雪巖”、“穆斯林的葬禮”、“紅樓夢”等等經典,那些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以及商人經商的坎坷歷程,經那播音員好聽的聲音,動情的描述,讓我們的枯燥無味的“工作”變得生動無比,即使手腳酸麻,也忘卻了喊累。長大后,我曾買來那些名著經典來看,而感觸竟然不一樣,時過境遷,難忘的還是收音機時收聽到的片斷,是如此深刻,如此揮之不去。
乘涼的記憶
小的時候似乎沒有這么熱,但是晚上總是停電,晚飯后,家家都把竹床用涼井水抹一通。洗完澡后,把竹床搬到塘邊上,天上的月兒淡淡地照著;荷塘的的荷葉簇擁著荷花;大人們談論莊稼的長勢,今年的收成;而我們嘻嘻哈哈在一起打鬧,聽姑姑們、哥哥們的談話……而秋蟲也呢喃著似乎加入到這熱鬧的隊伍。等到午夜時分,睡意漸濃才回屋睡覺。當真是非常的熱鬧而充滿了情趣。年紀稍長些,我離家到外地上學,姑姑們也都陸續(xù)出嫁、叔伯哥哥們也相繼結婚,搬到縣城,弟弟妹妹們也都到外地讀書,往日喧囂的小小的村子,一下子竟沉寂下來。
參加工作結婚后,我時常與老公帶著兒子一起回娘家,看望我的父親母親,幾乎每周末都回去?;厝サ臅r候買一些父母愛吃的東西,走時卻帶走一大堆母親種的菜呀,瓜果呀,雞蛋呀等等,遠遠超過我買回去的東西。如果不要,母親是要生氣的。父親常說,女兒是強盜,每次回家都不會打空手。我為這份沉甸甸的愛而幸福著。近期聽說武深高速要從我生長的村子通過,村子有可能要拆遷,在外工作的弟弟妹妹們都表示非常舍不得,都想爭取時間在拆遷之前回來,拍一些照片留念。想想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鄉(xiāng)將會面目全非,心里非常不好受。偶爾從高速公路上走過,想想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將要成為這般模樣,心里都悵然若失,今后從村子上修好的高速上經過的人們是否知道原來這個地方有這么一個美麗而雅致的小山村呢。無論故鄉(xiāng)如何變遷,這些美好的記憶將永遠留在我的心靈深處!
(編輯:作家網)